“原姐,你看看我的流调报告这样写行不行?”
“原姐,疑似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已经排查出来了,给你看看。”
“原姐,口罩和防护服都快没了怎么办?”
“原姐,电视台想请你做个专家访谈。”
……
这位“原姐”名叫原凌云,今年38岁,现任安康市疾控中心传染病控制科科长,是此次安康市疾控中心“新冠”疫情处置组组长。她黑黑瘦瘦的,走路匆匆风风火火,遇事却沉着冷静,是整个疫情处置组的主心骨。武汉新冠疫情发生后,中心在第一时间启动了应急响应,原本已定好车票第二天启程,准备趁春节假期回老家看望一年未见父母的她选择了留在单位。在中心大楼三楼,每天都能听到同事们呼唤“原姐”的声音,或是求助指导或是征求意见,“原姐”也总能在第一时间分析判断给出肯定答复和准确答案。
1月22日凌晨3点,睡梦中的原凌云接到单位领导电话“安康出现首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病例”,虽然早就做好了应对准备,此时原凌云心里还是“咯噔”一下,草草收拾后就火速赶往单位。没想到,这一去就在单位连续待了20多天。
疫情刚开始的这二十多天是最为关键的时期。每天凌晨,中心实验室疑似病例检测报告出来前的几分钟是原凌云最“心跳”的时刻,如果当天的样本检测没有阳性,她的心还能稍稍放一放,还能在后半夜蜷在办公室小沙发上眯一会。如果发现阳性病例,她的心就又悬起来,急忙分析数据,查阅资料,直至凌晨。当第二天同事看到她蓬乱的头发和憔悴的面容时问她“又是一夜没睡?”,她笑笑说“还好,只是一想到疫情这么严峻,我就急的睡不着了。”
为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工作,1月17日,市疾控中心精心统筹安排,将全体人员重新调配,分为疫情处置组、样品检测组、防控宣传组和后勤保障组等4各小组,光疫情处置组就有23人,他们来自中心不同的科室,平时承担的业务工作也都不同,虽然都受过一定专业培训和演练,但面对“新冠”疫情处置却都没有什么经验。针对工作实际,为有序、科学开展工作,原凌云又将小组人员进行细化,划分为现场疫情调查组、调查报告撰写分析组、信息数据汇总组、疫情分析研判组,明确专人具体负责,她自己总负责。在紧张忙碌的工作中,无论是在流行病学调查现场,或是在疫情分析研判会上,还是在应急处置库房,处处都有她瘦削的身影。为了让每一名工作人员都了解最新防控方案,扎实做好疫情各项工作,在国家卫健委1-5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发布后,她都首先进行研读,在第一时间组织培训会议为大家进行解析。
一天深夜,原凌云趴在办公桌稍作休息,突然被一阵电话铃声惊醒,虽然这一段时间对频繁的电话铃声已经产生免疫,但在听到来自传染病院关于“新冠”疑似病例报告的时候,她又一下站了起来。作为疫情处置组的组长,原凌云深知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重要性,迟一分一秒,这名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就有可能去接触更多的人。她连忙叫醒值班的流调队员,齐正装备,立刻前往现场,迅速开展工作。等从病区走出,进行消毒,脱下防护服,又进行消毒,直至规范完成每一个流程。回到单位,又立即投入到分析病例传播路径和密切接触者排查分析工作中。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发生,用原凌云自己的话说:“感觉每天都像打仗一样,疫情网络、电话、微信和QQ的报警声音就是起床号、冲锋号!”
在疫情处置组的同事们眼里,原凌云平时和和气气,但干起工作却又一丝不苟,要求严格,不讲“情面”。原凌云常常督促大家“每一个确诊和疑似病例的行踪都要具体到每一分钟,每一个密切接触者必须弄得清清楚楚,每一个步骤都不能忽视,每一个细节都不能遗漏。”
另一方面,她又是“温情”的,应急队员流调前,她总是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一定要按规范流程穿脱防护服”,同时也不忘记要求队员“对待患者和被调查人态度要耐心和蔼,在做好流调工作的同时还要做好沟通,安抚好他们的情绪”。
而面对家人,她又有些许愧疚,白天非常忙碌,没有时间给八岁的儿子打个电话。等晚上有空了孩子又睡了。前几天,多日未见的爱人来中心“探班”,带来了孩子写给她的一封信,上面用稚幼嫩的小字写着:“妈妈你好多天都不回来,爸爸说你是去保护大家的健康了,我爱你妈妈,妈妈你真棒,我给你加油!”原凌云潸然泪下。
“这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对风险因素要有底线思维,对解决问题要一抓到底,一时一刻不放松,一丝一毫不马虎,直至取得最后胜利”。习近平总书记的对战役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要求常常萦绕在广大“疾控人”的耳边。
原凌云的工作还在继续,她说“作为一名疾控战士,所有的奉献和付出都是我的使命和责任。我会和战友们一道继续坚守,一道逆向奔跑,直到疫情结束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