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重要讲话引发热烈反响

作者:来源:人民日报发布日期:2020-08-26 15:54
分享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着眼长远、思想深邃,为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指明了方向,为推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在广大干部群众、专家学者中引发热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进入新发展阶段,要勇于开顶风船,善于转危为机,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以辩证思维看待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既带来一系列新机遇,也带来一系列新挑战,是危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广大干部群众、专家学者认为,我们要以辩证思维看待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

环顾全球,要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

“现场聆听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当前外部环境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王昌林表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变化,必须做好应对风险挑战的周全准备。“危中有机,尽管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给我们提供了宝贵机遇。中国经济有充足的底气,完全可以迎难而上、行稳致远。”

聚焦国内,要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

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国内来看,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快、储蓄率降低,要素配置效率仍然有待提升。同时,居民消费结构加快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进而向享受型转变,更加需要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祝宝良表示。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内涵不断丰富,基层工作重点也要随之改变。”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委书记刘闯说,去年区里投入巨资加强停车场、社区微改造、河湖水系等建设,正是为了满足群众新期待,“我们要抓好那些既能惠民生补短板、又能促投资稳增长的重点工作。”

展望未来,要着眼长远、把握大势,为“十四五”谋篇布局、擘画蓝图。

“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它能够阐明党中央的形势判断和战略要求、明确各方面工作重点,也有利于引导社会预期特别是引导市场主体谋划发展。”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江小涓认为,编制和实施“十四五”规划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规划不仅要考虑增长速度,更要强调发展质量,兼顾多个目标、多方诉求,寻求‘最大公约数’。”

“作为基层干部,我们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一定要加强学习、提高认识,不断研究新情况,努力增强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工信局局长姜海东表示,今后将充分了解基层实际、广泛征求企业意见,出台更多有力有效举措,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

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让大家进一步深化了认识、明确了方向。

——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

“总书记系统阐明了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要性、紧迫性和重要意义。”祝宝良认为,当前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能明显减弱,而国内大循环活力日益强劲,“今后一段时间,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特征会更加明显。我们要因势利导、乘势而上,加快释放内需潜力,持续增强国内大循环活力。”

“构建新发展格局,我们有足够的优势、条件和能力。”中国机械工业集团董事长张晓仑表示,我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厚、市场空间广阔,“只要利用好这些资源和优势,实体经济就能够顺利转型、做大做强。”

——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战略方向,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

“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要从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环节入手。”王昌林举例说,生产方面,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产业链水平,维护产业链安全;分配方面,要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壮大中等收入群体;流通方面,要畅通人流、物流、资金流,让生产要素在区域和城乡之间高效流通、合理配置。

“构建新发展格局,要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发力。”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表示,只有深化供给侧改革、提高供给质量,才能更好促进消费,“应当抓住5G、人工智能等带来的新机遇,加快发展在线教育、远程办公、网上零售等新业态,推动形成新的消费亮点和经济增长点。”

“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交通物流业要争当‘先行官’。”中国邮政集团董事长刘爱力表示,中国邮政将充分发挥商流、物流和资金流协同优势,助力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为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提供有力支撑。

——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

“今年前7个月,青岛片区跨境电商进出口贸易额同比增长4倍,展现了蓬勃的开放活力。”在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管委会主任赵士玉看来,“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将推动和促进各地不断加强制度创新、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开放脚步。

“这些年,我国用实际行动支持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宣示了‘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的决心。”祝宝良认为,下一步,我们将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加快国内制度规则与国际接轨,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市场化改革。

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我们更要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关键。广大干部群众、专家学者表示,要勠力同心、攻坚克难,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

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确保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有利于我们掌握创新制高点、发展主动权。”安徽省合肥市市长凌云表示,合肥将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领域集中攻坚。国投高新产业投资公司董事长吴蔚蔚表示,国投高新将紧紧围绕国家战略,更好发挥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功能,支持高新科技企业发展,推动诞生更多重大成果。

提升产业链水平,维护产业链安全。“中国汽车工业只有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掌握核心技术,才能不断打开新的市场空间。”吉利控股集团总裁安聪慧表示,将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完备产业体系,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品牌竞争力。“技术是科技企业生存的根本,也是提升产业链水平的关键。”浪潮集团董事长兼CEO孙丕恕表示,将积极发挥“平台+生态型”企业优势,向“云+数+人工智能”新型互联网企业转型。

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在盛瑞传动公司董事长刘祥伍看来,技术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今后应优化政策体系和市场环境,打造科技、教育、产业、金融紧密融合的创新体系。广东省东莞市委常委、松山湖高新区党工委书记刘炜认为,加强技术创新须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要使对市场最敏感的企业与拥有人才优势、集聚创新要素的高校院所等真正形成合力。”浙江银保监局局长包祖明表示,金融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下一步将完善专业化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使金融服务与科技创新更加匹配。

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总书记对基础研究这么重视,令一线科研工作者备受鼓舞。”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陈云霁表示,基础研究是创新的源头活水,“我们要淡泊名利、潜心研究,在基础研究领域长期坚持、大胆探索,为建设科技强国夯实基础。”

大力培养和引进国际一流人才和科研团队。“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没有一流的人才和科研团队,科技创新就无从谈起。”广西大学校长赵跃宇认为,当前形势下,高等院校要在引进国际一流人才的同时,加强培养科研团队和后备力量。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农业大学校长张改平表示,近年来科技创新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持续增长,接下来要力争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带动科技人才和生产经营队伍发展,为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 人民日报 》( 2020年08月26日 01 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