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秦巴腹地的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7718人,因病致贫率较高。为了让贫困群众有地方看病、有医生看病、有制度保障看病,2016年以来,汉阴县提升县级医院大病救治能力、加速镇村卫生院(室)标准化建设、落实家庭医生制度,有效防止百姓“病根”变“穷根”。
县里也能看大病
今年24岁的汉阳镇长岭村村民赵柱,每周都要到汉阴县人民医院做3次透析。4年前不幸患上尿毒症的他,曾经因为本县没有血透中心,只能长期在省市医院治疗。每年四五万元的自付医药费、生活交通费等支出,让赵柱完全承受不住。
2017年,汉阴县人民医院建成血透中心,赵柱回到家乡治病。他的看病报销比例在90%左右,每年自付的医药费不到1万元,不用再“跑腿垫资”。赵柱说:“在县上治疗报销比例高,还节省了住宿交通开支,每年少花三四万元。在把贫困群众全部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保障范围的同时,汉阴县有针对性地强短板补硬件,提升县域内医疗水平,县人民医院、县中医医院、县妇幼保健院3所县级医院全部创建为二级甲等医院。“县医院血透中心建成后,每年长期接诊110余人,平均下来每人每年能节省3万元。”汉阴县人民医院院长姚兆明说。
汉阴县卫生健康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19年约有1800名大病重病患者在县级医院得到有效救治,“县里看大病”一年为国家节省医保资金1600余万元。县域内就诊率由2015年的83%提升到2019年的92.1%。
常见病不出镇,小病不出村
因为慢阻肺,68岁的漩涡镇梓中村贫困户苏长平今年已是第四次住院。如今,他不用再翻山越岭到县城去看病,在镇卫生院就能接受同样的治疗,费用更低,负担更小。漩涡镇距离汉阴县城51公里,隔着一座凤凰山,如漩涡一般盘旋的山路令人晕眩。“我爸喘不过气,不能坐长途车,我只好骑着摩托车,用背带把他绑在身后,到县医院去看病。”苏长平的儿子苏春伟回忆起四年前带父亲进城看病的情景时说,“现在再不用这样遭罪了。”
2016年以来,汉阴县以县级医院为核心,与14所镇卫生院分别组建了3个紧密型医共体,镇卫生院成为县级医院分院,为贫困群众就近就医提供方便。“县人民医院派出一位业务副院长、一名内科专家和一名外科专家长期驻扎在镇卫生院。在他们的业务指导、临床带教和培训下,我们的业务水平进步明显,月门诊量提高近400人次,住院患者从月均50人次增加到250人次以上。”漩涡镇中心卫生院院长谭宗前说。常见病不出镇,小病不出村。通过推动医疗资源下沉,汉阴县镇村两级医疗机构诊疗量占比从2016年的23%提升到了2019年的64%,目前90%以上的常见病、多发病、急危重症患者能够在县域内得到有效救治。
家庭医生服务零距离
“要不是有家庭医生,我现在就瘫在床上了。”今年58岁的城关镇月河村村民王寿莲受关节炎折磨多年,四处就医的她因为20多万元的手术费而不敢医治。“家里靠老伴儿打零工生活,哪里拿得出那么一大笔巨款?只能开点药回家吃,一直拖到不能走路。”
2017年,原本在县城开诊所的助理执业医师袁祖义通过竞聘考试,成为城关镇中心卫生院月河村卫生室的村医。刚一上任,他就走村入户,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见到王寿莲,我就知道如再不治疗她肯定要瘫痪。”袁祖义给老两口讲明白健康扶贫政策,并签订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协议。随后,家庭医生团队帮助王寿莲转诊到对口帮扶的县人民医院,还请来西安的专家来汉阴为她进行双膝关节置换术。
近年来,汉阴县推行镇村一体化改革,把141个村卫生室变为14所镇卫生院的派出机构,实现标准化村卫生室全覆盖,配齐健康体检一体机、医疗巡诊包等15件基本医疗设备。村医实行“镇聘村用”,工资由镇医院考核发放,每年最少能拿到3.2万元,还统一办理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村医也成了“正规军”。
在这一系列政策保障之下,汉阴县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已从2015年的6.94%提升到13.9%,全县因病致贫返贫率由10.4%降至6.63%。“健康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只有顺应群众的诉求和期盼,完成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才能增强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汉阴县委书记周永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