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乡村健康的“守门人”

作者:来源:陕西日报发布日期:2023-03-27 14:43
分享
乡村健康的“守门人”
——陕西乡村医生调查

3月13日上午,铜川市耀州区小丘镇移村村医孙兆顺(右)在给村民诊治。 本报记者 杨鹏摄

3月11日,旬阳市城关镇青泥社区卫生室村医梁汝莉在抓取中药。 本报记者 陈志涛摄

3月11日,旬阳市城关镇青泥社区卫生室村医郑忠国(右)在为患者把脉。 本报记者 陈志涛摄

本报记者   刘坤   杨鹏   陈志涛

乡村医生是我国农村卫生队伍的主力军,被称为“基层健康守门人”。他们日夜坚守,为当地村民提供医疗和健康服务,降低疾病发生率。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完善城乡医疗服务网络”。

农村医疗资源相对薄弱,医生数量少、老年人多。疫情防控期间,我省广大乡村医生冲锋在前,及时做好健康监测、治疗诊疗,尽全力保障村民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得到了村民的认可与尊重。

构建稳固高效的乡村健康屏障,基层医疗机构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近期,本报记者走进我省部分农村医疗机构,实地探访村医队伍,走访新时期的乡村医生。

■ 小病不出村,健康服务二十四小时

“最近身体状况好转了吗?我来给您把个脉!”3月13日,乍暖还寒,礼泉县赵镇吴村卫生室医生李涛走村串户为老人们把脉送诊,提醒老人们注意预防病毒感染。

“‘乙类乙管’不是‘放开不管’,疫情传播风险依然存在,大家千万不敢放松警惕!”今年春节期间,李涛不管是走亲访友,还是进行巡诊服务,每到一处都不忘给村民叮嘱几句。“我尤其放心不下村里的老年人。老年人数量多,免疫力较差,容易受到病毒攻击。”李涛说。

成为一名村医后,李涛给自己立下了一条“铁律”——村民有需要时必须第一时间到岗。疫情期间,在保证日常诊疗的同时,针对行动不便、老弱病残人群,他还设立了家庭病房,开展上门服务。去年12月以来,他已经上门服务70多人次。

随着吴村卫生室医疗条件的改善,村民接触到新医疗设备、技术的机会越来越多,常规医疗需求足不出村就能得到满足。“目前,村卫生室配备制氧机、雾化机、一体诊疗机、吸氧仪等设备,能做到常见检查不出村。我们还储备了退热、止咳、消炎药品13类47种,能满足3个月的用药需求,并已向村民免费发放退热药1000余份。”李涛说。

咸阳市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科科长刘锋国介绍,为了让村民就近享受优质放心的医疗服务,2022年,咸阳市大力推进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建成“推荐标准”基层机构6所,“基本标准”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1所,组建1869个服务团队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3180个标准化村卫生室规范运行。

在旬阳市城关镇,郑忠国、梁汝莉是一对有名的“夫妻档”村医,共同经营着青泥社区卫生室。20多年来,两人共同坚守在这一阵地上,向周边群众提供医疗服务和各种健康管理,成了周边群众的“贴心人”。

“夫妻档”的优势是一个人外出送诊时,另一个人可以守在卫生室。梁汝莉是经常外出的那个,只要接到村民电话,她总会第一时间背着急救箱出发。梁汝莉清晰地记得,去年腊月二十八,社区居民李真斌半夜打来求助电话,说他90多岁的母亲突发高烧、浑身疼痛。

梁汝莉知道老人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等基础疾病,一刻也不敢耽误,在急救箱里装上抗原检测试剂、感冒药、退烧药后便匆匆出发。“打完吊针的第二天,老人身体就有所好转。为了让老人和家属安心,我又连着上门随诊了7天,直到老人康复。”3月11日,梁汝莉回忆。

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早些年“小病靠硬扛”的无奈和辛酸不见了,村民足不出村就能获得24小时的健康诊疗服务,医疗获得感、幸福感大大提升。这背后,是我省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的持续全面提升。

近年来,我省基层卫生工作“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围绕“小病不出村、 常见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县”的目标,全面构建农村半小时医疗服务圈。2021年,全省村级卫生室全年诊疗量3030万人次,平均每个村卫生室年诊疗量1353人次。

■ 多措并举,村里留住“白大褂”

孙兆顺今年61岁,已经在铜川市耀州区小丘镇移村当了44年村医。他见证了村卫生室的条件由简陋落后到设备标准化的变迁,也经历了村医待遇由只能养家糊口到吃喝不愁的提升。

现在的老孙,每天都干劲十足。“当乡村医生,给村里人看病,我很知足。”孙兆顺笑着说。

1979年,孙兆顺学医结束后回村当起了村医。他回忆,那时候村卫生室条件非常差,遇到行走不便的病人,就要到病人家里出诊。“年轻的时候,我背着卫生箱,骑着自行车跑上四五里路是常有的事儿。一年下来,能把整个村子走个遍。”

除了给村民看病,孙兆顺还要承担计划免疫任务。“那时的计划免疫工作执行起来有很多困难,有些村民对儿童接种疫苗不认可。我得先给人家做思想工作,做通了再接种疫苗。”孙兆顺说。

当时的工作不仅辛苦,收入还偏低。“收入还没有种地多呢。我家有10多亩地,家里人总劝我别当医生了。”孙兆顺说。

面对家人的劝说,孙兆顺也曾经动过转行的念头。但经过深思熟虑,他对家人说:“要真不干这一行了,不就白学医了嘛!咱家的地不能撂下,但卫生室的工作也不能放弃,累就累点吧。”从那以后,孙兆顺就卫生室、地里两头跑。

现在的孙兆顺,早已告别了“半医半农”的日子,当上了全职医生。他所在的卫生室,已经成为市级标准化卫生室,常用的医疗设备和药品一应俱全。

现在,乡村医生的待遇也大幅提高。铜川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冯翠霞介绍,村医的收入主要有3方面: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基本药物制度补助经费和一般诊疗费。2022年,铜川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14类项目补助标准达到人均75元,其中40%考核合格后下拨给村医。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村卫生室,基本药物补助标准为人均10元。至于一般诊疗费,按门诊医疗统筹支付标准,每人次补助为5元。按照这个标准,孙兆顺一年下来有不少补贴。

孙兆顺说:“这些年,政策越来越好,村医的待遇不断提高,我们的动力也更足啦。”现在,移村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预防接种、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等事情都由孙兆顺承担。“这也是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过去那么困难的日子都挺过来了,现在条件这么好,我们更得好好干。”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虽然村医收入逐渐提高,但有一些地方的村医还存在身份未被确定、老龄化严重、后继乏人等问题。相关部门需进一步综合考虑辖区服务人口、实际需要和地理条件等因素制定激励政策,提高艰苦偏远地区村医待遇,落实村医职称提升和有关补助等。

冯翠霞说:“未来,建议大力推进乡村医生队伍建设,不断落实和完善乡村医生待遇保障与激励政策,提升乡村医生待遇水平,让乡村医生工作更安心。”

■ 创新服务,村民健康有“医”靠

3月15日,紫阳县汉王镇五郎坪村的村医陈佑尧如往常一样,早早打开了卫生室的大门,等候前来就诊的村民,并着手整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资料。

“这项服务是一年一签,马上就要开始新一轮续签了。趁着这两天还不算忙,我得抓紧时间再对每家每户的情况摸个底,更有针对性地为大家服务。”陈佑尧告诉记者,最让他放心不下的,是村里的27位高龄老人。这些老人大多患有基础病,且没有接种新冠疫苗。

五郎坪村的27位老人是陈佑尧经常入户随访的对象。五郎坪村面积大、山路多,这些老人又居住得比较分散,陈佑尧挨家挨户跑下来需要2天。“我白天入户随访完后,为了不影响第二天的工作,晚上就及时录入上传资料。”陈佑尧说。

忙碌,是陈佑尧的工作常态。除了要为村民提供12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外,陈佑尧还负责五郎坪村的基本医疗、入户随访、卫生知识宣传等工作。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对于彬州市太峪镇拜家河村卫生室村医秦维彬来说,及时全面的医疗宣传让全村顺利渡过疫情高峰期,未发生集中感染现象。

“为了给村民做好医疗科普与健康监测,我逐户给村民介绍接种疫苗的重要性,让大家及时接种,提高免疫力。我还随身携带血氧监测仪,在村里遇见老人等重点监测人群时,随时进行健康监测。”秦维彬说。

面对退烧、止咳类药物一度紧缺的情况,秦维彬主动担任起村里的“药品调度员”。“为了保障药物储备,及时把药品配置给真正有需要的人,每位来村卫生室就医的村民我会仔细检查,只给有症状的患者开药,防止囤积药品的情况发生。”秦维彬说,疫情防控期间,他还在微信群里号召在外务工人员,将药物寄给家里的老人孩子。

一系列的举措见到了成效,村民的健康意识越来越强了。如今,遇到一些医疗健康问题,村民都会征询秦维彬的意见,他都一一解答回应。

“如今,村民对高品质医疗服务的需求在快速增加,并更加关注医疗过程中的风险和安全,对医疗服务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高。作为一名村医,我越来越感到本领恐慌。我会抓住一切机会提高医疗水平,创新医疗服务方式,给村民稳稳的‘医’靠。”秦维彬说。

据了解,截至目前,全省共有22394个村卫生室,在村卫生室工作的人员30118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0553人、注册护士528人、持乡村医生证的人员和卫生员18985人,乡村医生队伍进一步壮大。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