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康市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省健康委的科学指导下,立足生态优势,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打造宜居环境,发展康养产业,构建社会共治格局,全面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探索出了建设生态宜居健康城市的新模式。
2014年12月30日,安康市成功举办了“中国西部卫生行动-健康城市论坛”,世界卫生组织驻中国办事处总代表施贺德博士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安康市开启了健康城市建设新征程,实施了食品放心行动、全民健身行动、合理膳食行动、全民控烟行动、保卫蓝天行动、城乡整洁行动等六大行动,先后创建成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绿化模范城市、全国医养结合试点市和生态健康养老示范市,紫阳县、白河县建成全国健康促进县。市域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连续16年在全省领先,地表水优于三类水体的比例达到100%,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率100%,国家卫生县建成率100%。建设健康社区146个、健康学校456个、健康企业170家。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7.7张。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8.43岁,新生儿死亡率下降到1‰,孕产妇死亡率下降至6.01/10万,居民健康水平稳步提升,健康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立足生态优势,提升人居环境品质。
安康健康城市建设立足生态禀赋优势,保卫蓝天、碧水、净土,创新城市创建模式,实施病媒生物防制,着力改善城市环境、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彰显城市特色。
(一)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擦亮生态文明底色。一是打好蓝天保卫战。成立了市委书记挂帅的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全面压实各级党委政府属地管理责任,主要领导靠前指挥,分管领导深入一线,其他领导分片包抓,实施网格化大气污染治理,严格实施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六项措施不动摇,加强高空瞭望、红外遥感技术监测,中心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持续保持全省领先。二是打好碧水保卫战。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三水”治理,河湖长制“一把手”工程被水利部在全国推广,由省长担任汉江的省级河长,市委书记和市长分别担任总河长、汉江安康段河长,县(市、区)、镇(街道)党政领导、村负责人分别担任二、三、四级河长,全面落实长江流域十年禁渔,汉江出陕断面稳定保持国家地表水Ⅱ类水质,确保了“一泓清水永续北上”。三是打好净土保卫战。紧盯重金属污染重点区域、重污染工矿企业、尾矿库,加强土壤污染调查详查、风险评估管控、修复治理,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治脏、治乱、治差工程,分步骤对448个行政村的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实施了改扩建工程,引导农户和养殖企业开展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全市土壤环境质量持续保持国家二级标准。
(二)创新国卫创建模式,提升城乡环境品质。按照省委省政府赋予安康“突出绿色循环发展,建设秦巴明珠生态旅游城市”和“把安康建成休闲养生的秦巴明珠”定位,安康市创新国卫创建工作模式,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担任总指挥的国卫创建复审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按照“属地管理、行业达标、专业指导、社会协同、常态长效”“谁的任务谁落实、谁的职责谁负责、谁出问题谁承担”原则,市国卫创建复审办按季度组织督查,按年度实施考核,实行“红黄蓝”三色督办,存在问题严重的,实行评优评先“一票否决”,切实保证创建工作顺利推进。安康市中心城区国家卫生城市已通过2轮复审,国家卫生县实现了9县全覆盖,建设国家卫生镇17个。
(三)实施“两化”策略,提升病媒防制水平。实施了“市场化消杀+专业化评估”病媒生物防制策略,在全省率先引入市场化病媒消杀机制,结合疾控部门专业化指导评估,持续把病媒密度控制在较低水平。每年组织各县区爱卫办,市级各机关对辖区内所有的机关、团体、部队、学校、医院、企事业单位、工商经营户、社区住户及外环境开展春季病媒生物孳生地调查和治理,督导三防设施建设、开展密度监测和消杀灭活动,准确地掌握了全市病媒生物孳生地的总体情况及分布特点,建成了常规动态监测系统、孳生地信息系统。每年投入20万元专项资金,购买中心城区无责任主体公共场所、交通道口、老旧小区等区域市场化病媒消杀服务,有力提升了城市环境质量。
二、打造“五种”形态,探索医养发展新模式。
安康市是第一批国家医养结合试点市,全市依托生态资源优势,积极打造医中有养、养中有医、医养互动、签约服务、民办医院等五种基本形态,安康特色医养结合发展新模式连续5年荣登中国康养城市排行榜50强,入选全国医养结合200例典型经验。
(一)“医中有养”形态:以市中心医院、市人民医院为首的26家二级、三级公立医院全部实行了“老人优先”服务措施或设立老年病科、开通了老年人就医绿色通道,166家医疗机构开展康复护理业务,积极为老年人提供优质便利的医疗服务。
(二)“养中有医”形态:以10县(市、区)老年公寓为代表的养老机构通过与医疗机构建立协作关系或内设医务室等方式为老年人提供优质便利的医疗服务,汉滨区中心敬老院等9县(市)老年公寓内设了医务室。全市80%以上的老年公寓、敬老院与就近的医疗机构建立了协作关系。
(三)“医养互助”形态:以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和镇村互助幸福院的医养互助形式,为159个社区和镇村幸福院老人提供医疗保健和日常生活便利。汉滨区新城长桃社区卫生服务站等32个基层机构先后建成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石泉县五爱村等21个互助幸福院直接将村卫生室纳入其中,运营后为当地老年人提供便利的日常健康服务。
(四)“签约服务”形态:在全省率先启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实施医养护一体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试点,由辖区二级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组建家庭医生团队,对中心城区65周岁以上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府在原经费基础上,按照每个签约对象6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
(五)“民办医养”形态:积极打通社会资本参与医养康养通道,支持组建了安康夕阳养老产业发展有限公司,采取内设医务室或与城区各医院建立协作关系等方式,推动市、县区“老年公寓+医疗机构”联体连锁经营。建成了6家有实力的民办医养结合机构,有效弥补了公立医疗养老机构的不足,汉滨区阳光爱心护理院、岚皋县老年公寓、汉阴县鸿济医养中心评选为省级医养结合示范企业。
三、深化健康细胞建设,构建社会共治格局。
为有效破解在健康城市建设中卫生系统单兵作战的困局,安康市以健康细胞示范建设为抓手,坚持高位布局,健全组织领导机制、融合推进机制、督导考核机制,强力推动健康入万策,构建社会共治格局。
(一)坚持高位布局,凝聚发展合力。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建设健康城市的决定》等政策文件,连续4年将健康细胞工程列入市委常委会年度工作要点和政府工作报告重点民生工程,对标全省8类健康细胞示范建设评估指标,印发了市级标准体系,深挖环保、住建、营养协会等部门和组织的专业资源,成立了健康细胞示范建设指导专家库,全面打造全市健康细胞示范建设一盘棋工作格局。
(二)健全“三项”机制,强化工作保障。一是健全组织领导机制。成立了市长任主任的健康安康建设领导小组,8类健康细胞示范建设建立了“五个一”(一个专班负责、一个实施方案、一份任务清单、一个专家团队、一套考核指标)工作机制,由各类专班负责,组织开展业务指导和人员培训,对年度方案提出合理化建议,推进工作走深、做实、见效。二是建立融合推进机制。健康机关、健康社区等8类健康细胞分别由机关工委、民政等部门牵头,其他责任单位根据行业职能配合完成目标任务,8类细胞建设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慈善社区创建、最美家庭创建等多个行业的重点工作互促共赢、融合推进。三是完善督导考核机制。2019年—2022年,安康市把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健康细胞建设列入了对各县区党委政府健康安康建设专项考核,36个市直单位根据职能参与考核评分,累计组织季度督导12场次、年度评估3次,通报反馈问题107条次,有力保障了任务的完成。
(三)突出工作重点,推动8类健康细胞建设提质扩面。8类健康细胞建设涉及健康环境、健康文化等多项内容,各牵头单位根据行业和人群特点,突出重点,分类推动8类健康细胞建设提质扩面。其中,健康机关建设突出健康环境改善和健康行为养成;健康军营建设突出健康军营文化和健康主题活动;健康社区建设突出健康环境改善和健康服务供给;健康村庄建设突出环境卫生整治和公共卫生服务;健康学校建设突出健康教育促进和健康习惯培养;健康医院建设突出就医体验改善和职工健康关怀;健康企业建设突出健康制度建设和职业健康安全;健康家庭建设突出健康理念培育和健康行为养成。截至2022年,全市健康机关、健康社区、健康村庄、健康学校、健康医院、健康企业建设率均超过55%,健康家庭建设率达到25%,学生近视率下降0.5%,职业病发病下降7.1%,广大干部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提升,健康人群规模和社会覆盖面持续扩大。
建设健康城市是践行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实现全民健康的重要举措,是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有效途径。安康市将在全国爱卫会和省爱卫会的科学指导下,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力的举措,站在新的起点,进一步探索西部欠发达地区建设健康城市的具体路径,开创健康城市建设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