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是社会主义的民生之重,精准扶贫工作则是一场任重道远的民生攻坚战,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白河县人口计生局紧密结合中、省、市扶贫工作要求,紧紧围绕“七个一批”政策,紧扣“精、准”二字内涵,周密部署、合理安排,采取了常走访多上门的方式积极带领全体干部进村入户、深入麻虎镇兴坪村脱贫攻坚第一线。
掷出一块“敲门砖”:调查摸底识根源
兴坪村目前有贫困人口83户134人,约占全村总户数的30%,是什么原因将这30%的人拒之脱贫的门外,又是什么原因导致“扶贫之门”无法及时开启,没有“致富金钥匙”,还是缺乏“致富新密码”,在探索如何开启“致富之门”、挖掘贫困根源之时,县人口计生局掷出了一块“敲门砖”---调查摸底识根源,通过“面对面走访、心贴心交流”的形式进行入户探访,揭开了贫困“真面目”,浮现了群众致贫的“病灶”。
“我想养殖白山羊,但是身体不行,也没有钱买羊仔”;“没上过几天学,也莫啥技术,出门务工就是凭体力争点辛苦钱,就想着能学个啥技术,外出打工也能多挣两个钱”;“在家没有啥挣钱的门道,想出门打工,可年龄偏大没人要”……每位干部调查入户的日记里清楚的记着贫困对象这样那样的苦衷,从中归纳总结不难发现:缺资金、缺技术、发展动力不足、发展方向不切实际等就是贫困根源所在。
找准了根源还需理清头绪,按照因病、因残、因学、因灾和缺技术、缺资金、缺劳力、缺动力等类型对贫困户进行了细化分类,全村83户贫困人口中,自身发展动力不足48户、因残致贫24户、缺技术6户、因病致贫4户、因学致贫1户。贫困人口中有残疾43人,患重病4人,有在校学生3人。通过梳理发现,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因残致贫是横在这些群众脱贫致富道上的“拦路虎”和“封锁线”。
抛出一颗“试金石”:精准帮扶创举措
找准了根源,理清了头绪,如何“开对药方除病灶”,如何做到标本同治、内外兼治、辨证施治,防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县人口计生局按照“一村一社一产业”的发展目标,抛出了一颗创新举措的“试金石”,即针对扶贫对象的贫困情况划定“一对一”的帮扶责任人和量身打造帮扶措施,确保帮扶效果。
首先,落实干部包抓责任制。帮扶对象划分到人,干部帮扶到户,帮助贫困户理清发展思路,制定符合发展规划,明确工作重点和具体措施,严格落实“一对一”、“包抓到底”责任制,做到不脱贫不脱钩。其次,量身定制脱贫计划。将贫困户确定为政策性帮扶、产业性帮扶、技能性帮扶、就业性帮扶、搬迁性帮扶等类型。对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低保户、五保户,统一纳入到社会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予以政策扶贫。对可以通过产业扶持、资金帮补和技能培训实现脱贫致富的,积极协调金融、民政、农业、林业、劳动、扶贫等部门给予资金、技术、就业、劳务、搬迁等方面给予政策保障并加强跟踪落实。第三出台以奖代补帮扶措施。鼓励贫困大力发展种植养殖业,按其发展规范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每户一定量的鼓励资金,积极激发群众发展产业积极性。
目前,包联干部入户走访工作已结束,通过交流协商,合理规划,拟确定通过劳务输出脱贫有16户29人,外出务工18人,就近务工11人;通过发展产业脱贫25户,种植17户,养殖8户;通过政策性扶持42户。
铺上一个“垫脚石”:精准定位谋发展
刘远忠家里有两个在校学生,是该村“榜上有名”因学致贫家庭,刘家祖祖辈辈一直住山上,衣食住行尤其是孩子上学有诸多不便,该村第一书记宋祖林在了解其情况后,第一时间第一批次安排刘家住进了村址附近的廉租房,解决了住房问题还得解决生活问题,根据其孩子上学无法外出特殊的家庭条件,宋书记打算让他在家开办一个小型的豆腐作坊,再养两头猪,如此这个家庭月收入预计能达到2000元左右。
精准定位方能谋发展,精准扶贫在于精和准,不能好高骛远盲目发展,只有找准发展方向,确定切合实际的发展计划,才能事半功倍。像刘远忠这样需要帮扶和定位的家庭,该村还有胡泽侠、王昌春等等等人,为能把这些贫困对象“扶上马再送一程”,县人口计生局为他们铺上了一个精准定位谋发展的“垫脚石”,要求每位包联干部针对每个帮扶户做到心中有“一本账、一个计划、一个项目、一个目标”,一本账记录的是年初的收入以及帮扶的过程;一个计划可能是资金帮扶、技术帮扶、就业帮扶;一个项目或是养殖或是种植或是务工;一个目标是在扶贫的期限内保证脱贫致富。
扶贫帮困不在朝夕,不是一蹴而就的,为民服务永远在路上,干部帮扶能改变的仅是生活现状,群众更多的民生、民情、民意,老百姓更多源自生育、生产、生活中的烦恼和困惑,不是一项帮扶措施、一本扶贫手册、一个咨询电话、一场宣传活动、一套实施方案所能解决的,需要更多的帮扶工作人员开动脑筋、倾注精力、找准出路,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解群众所惑,下移工作重心,脚踏实地、亲力亲为、实实在在打通精准扶贫工作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