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汉阴县坚持问题导向,将基层医改工作与健康扶贫有机融合,以机制变革、优化服务,激活镇村医疗服务内生动力,助推健康扶贫工作提质增效。
创新体制机制,解决村医干劲不足的问题。贫困人口就医最近最方便的地方是村卫生室,村医的责任心和服务能力直接影响群众对健康扶贫的满意度,该县在安康市率先实施镇村医疗服务一体化改革,切实提高村医综合待遇,增强健康扶贫工作力量。一是理顺村卫生室管理机制。对村卫生室实行“532”管理模式(见备注1),为每名村医统一配发了工作服,明确村卫生室为卫生院派出机构,村医为卫生院职工。二是提高村医待遇保障水平。以镇为单位统筹使用公共卫生、村卫生室补助经费,对村医按月考核发放,村医年工资收入达到3—6万元,实现由“赤脚医生”到“正规军”的根本性转变。三是实现村医老有所养。县卫计、人社、财政部门每年投入30余万元,对竞聘上岗的村医每人每年补助2000元,由镇卫生院负责统一为其办理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并建立奖补政策增长机制,解决村医养老的后顾之忧,有效增强其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
坚持上门服务,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一是实现家庭医生签约全覆盖。坚持从重点疾病和重点人群入手,以村医为主力军,集中人员和时间,与49770名贫困人口签订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协议书,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签约率达到100%。二是实现政策宣传全覆盖。充分发挥镇村医务工作者“宣讲员”的作用,在下乡巡诊、签约服务工作中,面对群众宣传健康扶贫优惠政策,发放健康扶贫明白卡2.99万张,张贴宣传挂图1.91万份,使贫困群众对医疗费用减免政策和合疗报销、大病救助程序及所需资料一目了然。三是实现健康检查全覆盖。各镇卫生院分别组建责任医师团队,进村入户为贫困人口开展免费健康检查,为每户贫困家庭建立了健康档案。在开展慢性病患者管理服务中,积极推行知情选择,按照“一病一方案、一人一处方”的原则,每年投入400余万元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患者免费送药,使以往医院“开门等病人”转变为“上门送服务”。四是开展交友连心,解决贫困群众脱贫信心不足的问题。全县卫计系统大力开展“天使健康扶贫行动”,每名医务人员结对帮扶一个因病致贫家庭,定期为帮扶对象测量血压、血糖,制定诊疗方案和用药建议,帮助联系医疗机构,真正把困难群众当亲人、当朋友,帮助解决其思想深处的顾虑和忧愁,重振其脱贫致富的“精气神”。
完善服务阵地,解决“强基层”的问题。一是加快基层医疗机构硬件建设。借助镇村医疗服务一体化改革机遇,投入260万元为辖区14所卫生院配备了救护车,新投入185万元在2017年计划脱贫的30个贫困村建成了标准化村卫生室,并为村医配备针灸、TDF神灯等中医诊疗器械,使贫困人口在家门口就能接收中西医医疗服务。二是严把村医上岗关。由各镇卫生院对村医实行一年一聘,一月一考核,每年开展村医业务培训2期以上,通过选优建强村医队伍,落实质量监管常态化,实现了小病不出村、群众首诊在基层的目标。三是在抓好镇村医疗服务一体化的基础上,探索实施“1+X”县镇医疗服务一体化建设,下沉优质医疗资源,实行“患者不跑技术跑”。县人民医院、中医医院分别与13所镇卫生院组成两大医疗集团,定期委派医疗专家到镇卫生院坐诊、查房,依托远程会诊系统为疑难复杂病情的患者进行会诊,大幅减轻了贫困人口看病就医的差旅费用,使贫困群众就近享受到市、县医疗专家的诊疗服务。
用好三项机制,解决“执行力”的问题。汉阴县卫计部门加强考核机制改革,以“创争出”考核办法(见备注2)为指挥棒,充分运用三项机制,推进健康扶贫工作稳步高效落实。该县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实行健康扶贫月安排、月检查、月通报制度。每月月初召开问题通报会,让工作先进单位在会上交流经验,落后单位表态发言,使健康扶贫工作持续加压,力度不减。同时,将健康扶贫工作成效与贯彻落实干部鼓励激励、能上能下机制有机融合,敢于向失职干部问责“亮剑”,共免职镇卫生院院长1人,提拔使用3人,约谈7人,体现了健康扶贫工作“有为才有位”的鲜明用人导向。
据悉,该县实施“医改+扶贫”模式后,大幅提升了镇村卫生医疗服务能力。截止10月底,全县因病致贫人口减少312户、1575人,贫困人口患病率由11.3%将至8.16%,实现了“健康扶贫抓源头,群众看病在村头”的目标。
备注:1.汉阴县镇村医疗服务“532”模式是指: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统一行政、业务、人员、药械、财务五项管理,实行工资发放、绩效考核、养老保险三项制度,独立财务核算、法人地位。
2.汉阴县卫计系统“创争出”考核机制是指:鼓励激励下属各单位在全县年度目标责任综合考核中创优秀,在全市卫计系统综合评比中争先进,单项工作在全省卫计工作中出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