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加快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来源:陕西日报发布日期:2025-02-10 10:03
分享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医疗卫生体系,健全遍及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我国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最重要的指标还是人民健康,这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我们要锚定2035年建成健康中国这一目标,以高水平科技创新、高质量医疗服务供给、发展健康产业等为抓手,加快推动新时代卫生与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增进人民健康。

以高水平科技创新守护人民健康

人民健康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守护人民健康离不开科技支撑。只有不断推进卫生与健康科技创新,才能更好建设健康中国和科技强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我们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主动性和积极性,围绕基础研究前沿、医学科技新方向、新药研发新产业等,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着力构建良好创新生态,加快中国卫生与健康发展步伐。

强化生物医学科学、“医学+X”交叉科学基础前沿研究,不断提升医药卫生体系的自主创新能力。要紧紧锚定全球医学前沿,进一步加大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新型疫苗、生物治疗等相关基础性学科研究,以高水平的自主创新推动精准医疗、数字医疗、智能医疗,不断取得医药卫生领域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原创性重大成果,以赢得中国医药卫生发展的主动和未来。

洞察世界医学发展大势,准确把握中国卫生与健康发展的新机遇。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带动了几乎所有生产领域发生群体性技术变革,也使医学发展呈现绿色、智能、泛在的特征。如今,“手术机器人”以其高度灵巧性,成为辅助完成手术的重要选择;“人造生命”的研究打破了生命和非生命之间的界限,为生命科学研究开辟了新途径;医工融合模式的“5G远程+AI”技术,突破患者—医生—医院之间的空间限制,真正实现了医生和患者的双赢。

锚定世界药品研发新趋势,积极推动国产新药产业升级换代。生物医药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医药产业瞄准世界医药前沿领域,积极拓展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等医药新赛道,我国自主知识产权药品研发显著加速。从《2023年度药品审评报告》看,我国批准上市新药从2019年的12个增加到2023年的40个,5年累计批准上市新药138个,涵盖肿瘤、自身免疫、代谢、心血管疾病等近年来社会需求增加的多个治疗领域。

以高质量医疗服务供给织牢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让广大人民群众就近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优质医疗资源的下沉、“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完善、公共卫生防护的加强等必将大大提升人民健康水平,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医疗服务的可及化、均等化水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守护群众健康的第一道防线。全国现有1.8万个各种形式的医联体,上级医院专家带教、远程会诊平台共享等织牢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形成了“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就医格局。

不断完善“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数字化赋能就医过程,使医疗服务更加便捷。2022年,《“十四五”全民健康信息化规划》印发,推动数字健康建设不断发展。目前,全国已有8000多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接入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使群众看病就医省时省钱省心。“互联网+医疗健康”打破了“数据孤岛”,使患者的医疗、医保、医药数据互联互通互认,优化了就医流程,给群众提供了“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的自我健康管理所需的数据资源。

提升公共卫生干预能力水平,增强医疗服务的公益性。筑牢公共卫生防护网是护佑人民健康的重中之重。针对新发突发传染病,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至关重要。为此,我国正在推进智慧化多点触发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特别是传染病监测预警数据与应急指挥信息的自动交换,由“被动监测”转向“主动监测”,不断筑牢人民群众的总体健康和安全屏障。

以蓬勃的健康产业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医药科技创新必须同社会发展相结合,才能对现实社会产生作用,变成现实的生产力,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要。

加强医工结合的源头技术创新,撬动健康产业新革命。医学的进步与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连,医工结合是健康产业发展的基本模式之一。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全面推进,智能医疗器械、数字医疗、人体生物力学、生物医药制造、生物材料等医工结合的重点研究领域,成为我国制造业的着重发力点。这些源头技术创新,实现了产学研医联动,推动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

瞄准高端医疗技术,提升健康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企业在创新驱动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出台各项政策措施,持续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和创造力。近年来,中国健康产业的龙头骨干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对标世界一流高端医疗器械企业,与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合作,不断研发出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高端医疗器械。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深入发展,医药卫生企业必须加大研发投入、积极“走出去”,开展国际交流,并通过不断创新和产业升级,形成在全球健康产业中的竞争优势。

加快构建“新医科”人才培育体系,为健康产业发展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我们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人民群众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够得着”的医学人才。要强化医科内部学科、医科和人文学科、医科和理工学科、传统医科和新兴医学专业“四种交叉”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其核心是学科交叉、融合创新。通过大力推进医科内部以及医文、医理、医工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培养出一大批符合时代需要的卓越医学人才,为推动国家医疗事业的发展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作出新贡献。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