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咨询:0915-12320违法投诉: 0915-12356 / 3225536

网站无障碍 本站支持IPV6
标题 【政协提案】关于推进安康远程医疗应用的建议
编号 4 办理部门 医政医管科
处理状态 已办结 签发人 王龙军 类别 B
签发日期 2020-07-25 10:00 发布日期 2020-07-28 15:40
正文

2019年5月23日,《焦点访谈》以《让远程医疗走近患者》为题,对安康市远程医疗发展、运用情况给予深度关注。通过镜头,这个发轫于安康市中医医院的医疗模式被全国群众所熟知。

一.基本情况

2015年2月,安康市中医医院率先组建了安康市中医院医联体,将省市县镇村医疗机构纳为医联体成员单位,实现了内部资源共享、双向转诊、人才培养等合作交流。同年9月,该院建成连接北京301医院等3家远程医学中心的远程医学中心。2016年3月,与大连心医国际有限公司合作,投入160万元建立了安康市心医国际远程医疗平台,安装了一套成像清晰、功能齐备的远程会诊设备,依靠企业先进、成熟的技术资源,将远程医疗触角向更多医疗机构延伸。同年9月,市卫健委将中医医院作为区域远程诊疗中心打造,陆续建成了全市远程会诊中心、影像会诊中心、心电会诊中心、远程医疗门诊中心、远程病理中心,逐渐形成连接301医院、北京协和医院、中日友好医院、瑞金医院、湘雅医院、西京医院等上级医院和县(区)、镇社区、村卫生室“六级一体化”远程诊疗网络。

目前,远程医疗服务已经覆盖全市192家医疗单位,链接了上至美国知名医院、下至乡村卫生院。其中:市内24家市、县级公立医院和168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机构、村级卫生室)实现全覆盖。形成一个“政府主导、医院实施、第三方服务”的远程医疗样板,一定程度解决了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截至8月底,市中医医院心医国际远程医疗平台、云PACS 平台、心电网络三大远程平台完成会诊70933例。其中:远程医疗平台17711例,云PACS平台17339例,心电网络平台35883例。汉滨区第一医院远程医疗辅助检查12400例,会诊784例;五里镇花园卫生院和上级医院开展了远程医疗辅助检查。与此同时,利用远程平台先后开展了医疗质量、院感、护理管理、抗菌药物合理使用、院前急救、流感防治、胡蜂防治、医疗基础知识精品课程及业务知识等远程培训、专题讲座77场次,组织学术会议直播6次,远程精品课程直播9次,基层参训人员17219人次。高血压防治、治未病、养生气功八段锦等健康教育知识的培训普及,提高了居民健康水平,助力了健康扶贫。

二、远程医疗的优势与问题

(一)主要优势

从最早与301点对点远程医疗会诊开始,市级远程医疗平台已经发展到远程影像会诊、远程心电会诊、远程培训和云PACS远程诊断。在此过程中,远程医疗发挥了五方面独特优势:

1.为基层医院疑难危重患者提供了诊断、治疗参考,让患者留在当地就可以有同质化治疗效果。与大医院专家探讨交流,让本地医师得以提高。

2.安康作为贫困地区,基层医院最缺的就是影像诊断医师。通过远程共用PACS系统,实现了影像检查实时传输与及时诊断,改善了影像医师招录困难、培养困难、留用困难现状,破解了基层医疗机构有设备无诊断能力的困境。

3.小病在基层医院关键是诊断问题,远程医疗可以为患者的诊断、治疗提供参考意见,避免了基层患者不必要的奔波,防止延误病情,小病托大,因病致贫。

4.基层医师资源不足,外出学习机会较少,远程开展业务培训可以让基层医师足不出户参加学术活动,解决工学矛盾,提升综合能力。

5.远程会诊让上级医师对基层医疗机构的诊断、治疗方案进行分析点评,增加了患者对基层的信任,改善了患者的就医感受,让分级诊疗得以落实。

(二)存在问题

1.各家医疗机构信息系统不能共享,远程会诊系统不能与各医疗机构电子病历系统打通,医师病例资料准备和上传资料较多,上传资料耗时费力,增加了医务人员的工作负担,导致医务人员不愿意主动为患者推荐此项医疗措施。远程医疗平台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基层远程医疗业务开展数据少,基本处于闲置状态。

2.出诊医师不固定,不能像专家线下出门诊一样有相对固定的出远程会诊时间安排并对各终端予以公布,方便基层医师选择,影响响应时间,等候时间过长,导致医务人员及患者主观上的不情愿。

3.患者觉得比起传统面对面医疗,掏了钱只是在视频上见上一面,还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患者对会诊专家情况无法详细了解,对远程医疗有不信任问题。

4.收费无法落实,市平台开展的远程影像会诊、远程心电会诊、远程培训和云PACS远程诊断基本没有落实收费及兑现绩效,开展培训没有落实有偿服务,难以长久维系。

5.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少、业务复杂,远程医疗多为兼职,诸多环节和绩效无法兑现导致开展情趣不浓。

三、远程医疗发展建议

远程医疗平台是连接地方区域医疗中心与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纽带,也是实现医疗集团内部“联体联心”的桥梁,打通各家医疗机构间电子病历系统是关键,提升网络传输能力是保障。5G时代的到来,必将带来远程医疗的革新与发展。建议:

(一)由市级卫生行政部门牵头,拓展云PACS服务半径,打破医疗机构壁垒,集全市有意愿从事远程影像诊断的医师资源,甚至可以网络全国影像诊断专家,分级分层开展影像远程诊断,提升诊断速度和水平。

(二)远程心电网络目前运行良好,基层医疗机构无投入,节约诊断医师人力资源投入,建议市级卫生行政部门推广普及。

(三)建立远程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和医疗医师队伍,保障医疗质量、安全。

(四)探索远程医疗绩效分配方案,既考虑两端医师劳动付出,又体现远程医疗的公益性、援助性和服务性。

(五)探索远程医疗平台慢性病管理和远程医疗中医诊疗模式。

(六)积极探索远程健康养老指导问题。

回复

民建安康市委员会:

贵委提出的“关于推进安康远程医疗应用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远程医疗服务是一方医疗机构邀请其他医疗机构,通过运用通讯、计算机及网络等信息化技术,为本医疗机构所诊疗的患者提供技术支持服务的医疗活动。发展远程医疗服务,是深化医改,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举措。2013年以来,我市启动了远程医疗(会诊)系统的建设,并依托市中医院建立了“安康市心医国际远程医疗平台”,依托市中心医院建立了“安康市远程(医疗)会诊平台”。特别是2018年我市加大了远程医疗会诊系统的建设力度,我市于2018年底在全省范围率先实现远程医疗系统对市、县、镇三级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全覆盖,目前全市累计有183家市、县、镇三级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和123个村卫生室开通了远程会诊系统,远程会诊量累计达到7万余例次,通过远程平台把专家“请”到患者家门口,让基层群众在看病求医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便利,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远程医疗“安康模式”,经中省有关媒体报道后,引起了高层关注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

虽然我市在远程医疗系统的建设和应用上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正如贵委所言,全市远程医疗服务还因电子病历系统不能互联互通、会诊专家资源库不完善、远程医疗服务绩效分配制度不健全等因素,制约了医务人员使用远程医疗平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了此项业务的推广应用。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吸纳贵委的建议意见,加快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远程会诊市级专家资源库,探索远程医疗服务绩效分配方案,推进我市远程医疗系统健康持续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一是加快医院信息化建设,完善远程医疗服务信息系统。督促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以电子病历为核心加快医院信息化建设与评级,在县及县以上医院健全完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及RAS、LIS、PACS等子系统,规范统一数据接口标准,努力实现信息共享与联通。加快市、县区域卫生健康信息平台建设,积极推广使用居民(电子)健康卡,实现患者在县、镇、村三级医疗机构看病就医信息的互联互通,以便远程医疗服务的开展。

二是加强医疗人才队伍建设,建立远程医疗服务专家库。认真做好为县、镇、村分层招录医学本科生、专科生和村医工作,逐步解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不足和医学影像人才缺乏的问题,为远程医疗服务的开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支持。组织市级大医院整合资源,筛选年资较高、能力较强的医师加入远程会诊市级专家库,建立远程医疗服务质量控制与评价考核标准,确保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广大群众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远程医疗服务。

三是规范运行管理,探索远程医疗绩效分配方案。整合全市2套远程医疗系统的硬件设备设施资源,在市、县、镇、村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内实现设备统一管理、共享共用,健全完善管理制度,强化系统运行维护;认真执行全省统一的远程医疗服务收费标准及基本医疗报销政策。同时完善绩效分配方案,积极探索将远程医疗服务的数量、质量以及群众满意度纳入医务人员的绩效考核分配范围,鼓励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积极推广使用远程医疗服务,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下沉,让边远山区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大医院大专家优质诊疗服务,推动远程医疗服务在我市健康持续发展。

衷心感谢贵委对我市医疗卫生工作的理解、关心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