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群众最坚实的“医”靠——汉阴县推进“1522”模式建设医共体纪实

作者:张晓斌 秦小娟 赵良山来源:安康新闻网发布日期:2023-02-22 14:53
分享


“还好,现在看病方便了,不然到县城要一两个小时,真的太麻烦了。”近日,谈起镇里医疗条件的变化,汉阴县漩涡镇金星村90岁老人吴新文感叹不已。

前段时间,吴新文突发腹痛,家人忙将她送往镇卫生院,被诊断为肠梗阻。漩涡镇中心卫生院医生见患者年龄大,病情复杂,便通过医共体远程会诊中心联系县人民医院外一科专家张伟,通过会诊大家一致建议保守治疗,20余天后患者得以康复。

“以前遇到这种情况,只能送到县里面的医院,现在不用来回奔波。”吴新文的家人说。漩涡镇金星村位置偏远,村民看大病要花两三个小时去县城。如今,镇里就医环境大大改善,她们再也不用多跑路了。

新一轮医改以来,汉阴县大力推行“1522”县域医共体改革模式,即健全一个体系,深化五项机制,实行医保基金总额预付、公卫资金“两打包”,推动部门、医防“两协同”,推动县域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握成一个拳头发力更大

长期以来,镇卫生院门可罗雀,经济条件好的病人跑县城、去省市,县级以上医院人满为患。病人跑了,优秀医生也向县以上医院涌入,导致镇级卫生院业务更少、医疗技术力量更弱。

前年,该县推动医共体转型升级,整合3所县级公立医院、疾控中心及14所乡镇卫生院,建立县域医疗健康共同体总院。即在县人民医院加挂“汉阴县县域医疗健康共同体总院”牌子,各镇卫生院加挂“分院”牌子,由县人民医院牵头组建总院,县中医医院、县妇幼保健院以及县疾控中心根据功能定位加入总院。

全县建立一个总院,犹如把分散的手指头握成拳头,让有限资源高度集约节约化,让县级医疗机构各专其长,避免盲目扩张,由竞争关系变为协作关系,镇卫生院根据功能定位实行差异化发展。

县上充分赋予总院人、财、物管理权限,由总院牵头在全县建立心电、影像、病理、检验、远程医疗五大中心,均衡资源布局,避免重复建设,提高医疗资源使用率。

在新冠病毒感染救治面前,县总院充分发挥统筹作用,根据各单位需求,集中采购50余万元相关药品,缓解了各镇医院的燃眉之急。县总院还从县级成员单位抽调专家成立医疗救治指导组,实行按区域分片包抓,通过技术培训、巡回指导、驻派坐诊等方式,有效保障了医疗救治工作顺利进行。

五项机制让群众看病不出镇

镇村是健康服务的关口前沿和主阵地。做强镇级,让群众在家门口看得好病是健康服务的关键所在。

汉阴县创新推行“五项机制”,即在医共体内建立“需求对接、人才下沉、技术贯通、信息共享、目标考核”五项机制,全力构建“县级转得出,基层接得住,小病就近治,大病到县级”的有序就医格局。

在需求对接机制和人才下沉机制下,涧池镇中心卫生院根据发展需求,向县总院申请派驻外科医生帮扶卫生院的薄弱科室。县总院评估需求后,将县人民医院外科主治医师杨林派到该院,进行帮扶带教并担任业务副院长。

杨林在派驻的近一年时间里开展了120余例外科手术,如今带教的2名医师逐渐能独立开展常见的外科手术。涧池镇中心卫生院还在县总院的帮扶下,建立了儿科、中医科、口腔科等特色科室,去年门诊量达到2.25万人次。

近3年来,县总院共派出37人长期坐诊镇卫生院,带教查房指导,全县基层诊疗每月增加12万人次,基层诊疗占比提升10%以上。

深化技术贯通机制,总院分层制定业务标准,与县级医院实行同质化管理,以院感、病案管理、检验检查为重点,口对口检查指导,提高服务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深化信息共享机制,促使医共体内各成员单位检查检验结果互认,避免重复检查、资源浪费,减轻群众就医负担;深化目标考核机制。总院对各成员单位和下派帮扶团队进行考核,将双向转诊、医疗质量、医保基金情况作为考核重点,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同时,将县域医共体建设纳入县级公立医院年度目标及书记、院长年薪制考核内容。

“两打包”和“两协同”让看病花钱更少

“她这次看病花了10993元,报销后自付2614元,如果在县级医院救治,费用将是镇卫生院的两倍,她自付更多,医保资金支出得也更多,这还不包括她往返的路费和生活费。”当问起吴新文老人看病花费时,漩涡镇中心卫生院院长谭宗前介绍。

“以前,像这样的高龄患者我们是不敢接诊的,现在通过县总院的帮扶带动,我们不仅有远程会诊,还有上级专家长期坐诊,还迁址新建了卫生院,配备了CTD等大型设备,院里的医疗服务能力得到提升,很多常见病我们都能治了!”谭院长说。

汉阴县将医保基金和公卫资金“两打包”使用,优势显而易见。建立医保基金“总额预付、结余留用、超支分担”打包机制,将医保基金打包至总院统筹管理使用,年度结余基金由总院按照6:3:1比例,分配至县镇村三级医疗机构,促使其主动控费、节约资金,回归原本功能定位,有效遏制了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避免“小病大治”和“过度医疗”。

将公卫资金也打包给县总院统筹使用,由总院负责公共卫生项目的实施、督导、考核,督促各成员单位落实落细基本公卫服务项目,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做好“慢病预防+诊断+治疗+管理”工作闭环,切实发挥公卫资金使用效益和激励导向作用。

“两协同”更是构建了大健康格局。汉阴县成立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责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县委编办、财政、人社等8部门为成员单位的紧密型县域医疗健康共同体管理委员会(本文简称医管委),统筹医共体规划建设、投入保障、人事制度安排和考核监管等重大事项。一是推动部门协同,将涉及医共体建设的相关职能部门归口管理,成立医共体建设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开会解决医共体建设事宜。去年,共召开医共体专题会议6次,推进人事薪酬、资金等改革重点工作的落地。二是推动医防协同,将县疾控中心融入总院,形成分工协作、优势互补机制。发挥县级医院医务人员对公共卫生管理的技术支撑作用,引导全县卫生健康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预防关口前移,加快全县卫生健康工作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

自汉阴县推进“1522”县域医共体建设模式以来,累计开展远程诊疗5万余例,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5%以上,镇村基层诊疗占比达到59.5%;全县医保基金从2019年的亏空3000余万元到实现连续两年结余1197余万元;全县卫生服务能力得到较大提升,基本实现了群众得实惠、医生有激情、医院能发展改革目标。

一系列殊荣更是接踵而来,去年,全市医共体现场会在汉阴县召开,在省政府召开的全省医改会上汉阴作交流发言;打造的“1522”医共体模式入选国家紧密型县域医疗健康共同体建设典型案例汇编。去年12月,汉阴县委书记刘飞霞荣获全国“推进医改 服务百姓健康”十大新闻人物。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