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是发展的基础,改革是发展的动力。近年来,我市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健康安康建设为统揽,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抓手,构建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聚力建设幸福安康奠定健康基础。
一、构建“六大体系”,筑牢人民健康防线。一是健全组织体系,成立以市长为主任(组长)的健康安康建设委员会和医改工作领导小组,市政府定期研究部署、督导落实,协调调度,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民行动的良好工作格局。二是完善政策体系,市委、市政府出台健康安康规划纲要、健康安康行动实施意见、健康影响评价评估制度,印发《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等系列政策文件,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持续推动健康理念融入所有政策。三是做实保障体系,建立稳定投入机制,2022年全市财政卫生健康支出42.97亿元,同比增长10.46%;落实公立医院六项投入政策,财政补助占公立医院总支出比重达17.86%,同比提升2.69%;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降至23.02%。四是织密服务体系,建成4家三级医院、20家二甲县级医院、6个基层示范中医院、169个规范化镇卫生院、2081家村卫生室及11家疾控中心、11个卫生执法监督机构,形成以市级医院为“高地”、县级医院为“龙头”、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底”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五是建强支撑体系,夯实服务基础,医疗床位数达到19389张,每千人拥有床位数7.82张。建强人才队伍,全市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1059人,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8.5名。加强学科建设,建成国家、省级、市级临床重点专科学科110个。推动技术创新,省市级科研立项63项、省科技成果53项、专利14项。六是提升应急体系。建立健全重大疾病联防联控机制,制定12类59项疾病预防控制及卫生应急任务清单,新冠疫情防控“1+10+N”应急指挥体系、社区情景构建和精准防控信息系统建设等做法在全省推广,以最小成本成功应对新冠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二、实施“六大举措”,推进健康安康建设。一是全面改善人居环境,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有效落实河、湖、林长制,秦岭、化龙山生态保护成效良好,2022年市域空气质量优良天数高达347天,地表水好于Ⅲ类水体的比例达到100%,森林覆盖率为68%,汉江出陕断面稳定保持国家地表水Ⅱ类水质。持续深化城乡爱国卫生运动,科学有效控制病媒生物密度,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7%,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100%,城乡居民饮用水检测合格率达到100%。二是全力发展健康产业,立足生态优势、资源禀赋,围绕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富硒食品、生态旅游千亿级产业集群和秦巴医药、毛绒玩具、消费电子、现代物流5条重点产业链,推动绿色循环发展。探索“医养+”“互助+”“签约+”“商业+”等医养健康产业新业态,建成省级医养结合示范基地6个、医养结合服务中心10家、老年友善医疗机构171家,医养结合模式被国家卫健委、民政部总结推广。三是持续优化健康设施,健康主题公园、体育运动场馆等公共设施供给能力持续提升,机关企事业单位公共厕所、体育场馆、停车泊位等有序向社会开放,2022年新改扩建体育场馆11万平方米,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37平方米,文明、卫生、健康、幸福城镇建设全面深化。四是积极创建健康细胞。全面推进8类健康细胞示范建设,开设健康安康讲堂、健康安康、名医在线专栏,开展送健康下乡义诊,引导群众掌握健康知识和技能,养成健康生活方式,筑牢自己是健康第一责任人理念,2022年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较2018年净提升1.68倍,健康机关、健康学校、健康医院、健康企业、健康村庄、健康社区建设率均超过60%。五是倾力培育健康人群,深入开展万人有约健步走、汉江龙舟赛、全民健身舞动安康等一系列群众体育活动,每年开展规模性群众体育活动超200场次,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42%。切实抓好“一老一小”健康管理,2022年人均预期寿命达78.44岁,新生儿死亡率下降到2.13‰,孕产妇死亡率下降至6.66/10万。加强学生群体健康监测管理,在全省率先将中考体育成绩提高至100分,为中小学配备580名专兼职心理健康老师,全市学生体质监测合格率95.66%。六是着力打造健康样板,2014年率先在全省启动了健康城市试点建设,2016年实现国家卫生城市(县城)全覆盖,先后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绿化模范城市、生态健康养老示范市,连续七次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市,启动建设健康(促进)县8个、慢病综合防治示范区8个,2022年荣获“陕西省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
三、聚焦“六大重点”,全面深化综合医改。围绕医疗资源更均衡、三医联动更协同、医院运行更高效、医疗保障更有力、看病就医更便捷,系统推进综合医改,今年我市深化医改工作获省政府督查激励和奖励。一是推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2020年以来,实施卫生健康项目58个、投资40.7亿元,建成陕南区域医疗中心、市中医医院传承创新项目等市级重点项目,市级公立医院综合服务能力跃居全省前列;实施10个县级医院改扩建工程,6个县人民医院入选国家首批“千县工程”,2个县医院创建三级医院;推进17个县域医疗次中心和622个村卫生室公房化建设,市优、县强、镇活、村稳的资源布局更加优化,群众看病就医更加便捷。二是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全市10个县区17个紧密型医共体组建运营,推动责任、利益、管理、服务一体化,市级及以上三甲医院全覆盖帮扶县域医共体,建立专科联盟30个,不断下沉资源、缩小城乡差距。汉阴县医共体建设经验入选国家典型案例,被省委主要领导批示肯定。三是推行现代医院管理,深化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全部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严格执行“两个议事规则”,实行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市中心医院“国考”排名闯进前500名,市妇幼保健院在同类机构排名全省第三,市中医医院等5个国家级和省级现代公立医院管理试点成效明显。推进县镇一体化、镇村一体化,全市161个乡镇卫生院均实行公益一类保障、二类绩效管理。四是推进人事编制改革,推进公立医院编制备案管理,对总量内的在编和非在编人员同等对待、同工同酬,4家市直公立医院核定用人规模8250个,增加2850个。实施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实行公立医院主要负责人年薪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在编在岗人员年人均年收入增长到14.2万元。五是深化三医联动改革,完善基本药物供应保障制度,集中带量采购药品10批次350种、耗材11批次183种,累计减少药品耗材费用2亿元。建立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2017年以来调价3次,调整服务价格4000多项。实行总额预算管理,启动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试点7个,推行结余留用、超支合理分担机制,实现医保基金从超支到结余。六是探索信息化服务模式,健全完善远程医疗协作网,联通235家医疗卫生机构,为群众提供服务达24万次,远程医疗“安康模式”荣获国家卫健委改善医疗服务先进典型,1907个家庭医生团队上门服务,确保26.18万户乡村振兴监测对象、2.83万名大病患者医疗有保障,“互联网+家庭签约服务”荣获全国优秀案例,健康帮扶连年考核优秀。
今后,我们将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大力推进健康安康建设,全力守护人民健康,努力让健康安康成为幸福安康的靓丽底色。
以安康半程马拉松为代表的多种运动形式已成为安康市民提高健康生活的主要方式。
大力度医改创新,激发汉滨区第一人民医院发展活力。
市公卫中心根据职工兴趣爱好,成立了13个兴趣小组,常态化开展活动,职工参与率达到90%以上,每月都会相互展示相互比拼。
安康长兴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篮球、足球等30余个社团充实学生的健康校园生活,不断加强健康知识教育和健康习惯养成。
安康市妇幼保健院大力开展特需医疗服务,构建一站式母婴健康服务体系,在全市三级医院中首家开设母婴康养中心。
高新医院不断优化健康服务,实现了门诊、诊疗、手术、入出院、体检5个一站式、一体化、一条龙服务,达到便捷就医、温情就医、智慧就医的目标。
安康市卫健委在机关设置了健康小屋,通过体检一体机进行基础项目体检,对职工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估。